香港大學新任副校長(教學)施啟正教授,是分子設計與合成領域的傑出學者,曾於全球多所頂尖學府執教、領導研究團隊及出任管理層。作為深諳科技發展的科學家,他認為無論科技如何滲進生活每一個環節,大學的核心使命,仍是要激發每一個學生的最佳潛能。
問:簡而言之,你認為大學教育的使命為何?
答:教育可為個人帶來蛻變、進而創造知識,從中明白「知識」與「信念」密不可分。知識源自實證積累,信念則屬於哲學思辨或精神層次。大學教育的基本目標,是培養能夠獨立思考、能塑造自己核心信念架構的思辨者。
問:我們對大學應有甚麼期望?
答:大眾對於位居全球前列、歷史悠久且聲譽卓著的大學寄予厚望,對港大實踐育人成才的使命自然也充滿期許。我們吸納香港及來自世界各地最優秀的學生,到他們畢業投身社會時必應更出類拔萃——例如能夠清晰表述並捍衛良好的價值和信念,推動世界改變,創造更好的未來。
問:大學可如何培育上述優秀人才?
答:我期望港大能成為一個匯聚英才的學術莊園,同學在這個學術氛圍濃厚的社群,感受到互相關懷、支持和互勉砥勵。課程設計固然重要,但頂尖大學的教育精髓,還必然包括課堂演講室以外的思想交流和人際互動。
問:你當初是如何踏上學術之路的?
答:我自小對色彩、塑料及各類物質充滿好奇,漸漸朝著科學與化學領域進發。我高中時代想當藥劑師,並積極為此目標作好準備,然而在過程中,發現到不少意料之外的啟發和機會,引導我找到新的發展方向。我認為自己能以靈活態度適應轉變而受益匪淺。因此,我總會鼓勵學生或其他人,要對新的意念或轉變持開放態度,時刻裝備自己,以隨時抓緊機遇。
問:你在新崗位希望重點推動的是甚麼?
答:我認為社群歸屬感殊為重要,說來好像很簡單,根據我在歐美和中國頂尖大學的經驗,優秀的大學均能好好凝聚校內成員。一個傑出的知識界社群,具「一加一定必會大於二」的效益。
問:你對全球「人工智能海嘯」現象有甚麼看法?
答:以我在計算機科學的背景、並經常使用人工智能的經驗,我必須指出人工智能本質上是「舊技術」。儘管其運算效率與發展速度令人驚嘆,但究其核心,人工智能僅是按照既有模式運算然後詮釋結果。我們應當使用這工具,若我們仍堅信人際互動和社群的重要性,那麼我們便應選擇運用這些科技,去加強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互動。
問:從實務與倫理角度,你認為該如何把人工智能融入教育?
答:人工智能確實在許多層面上能輔助學生學習,例如提升語言能力。因此衍生的倫理議題通常不在於使用人工智能本身,而在於學生如何清楚列明使用人工智能的程度和其對成品的影響。只要明確標註作品經過人工智能輔助或潤飾,負責評估的師長能夠清晰檢視作品原貌,自可作出合理公平的評論與評估。
自古以來,深諳上一代技術者往往能最游刃有餘地掌握最新技術。因此,我們要求學生展示沒有科技可依賴時的實力,同時為他們打好基礎,確保同學能有效而負責任地善用新科技。
問:所以人工智能不會取代大學教育?
答:我們應當以不同角度思考人工智能及其影響。在某些領域,人工智能或許能取代部分工作或產品。但大學的目標從來不是製造產品,傳統大學的真正核心在於立德樹人,關心學生的個人成長——這是人工智能無法、也不應取代的價值。
問:你認為跨學科教育在大學教育中有多重要?
答:我曾參與創建港大新成立的跨學科學院——創新學院與生物醫學工程學院。通識與跨學科能力是應對複雜世界的關鍵,但在自己學科具有深厚專業底蘊,才能在跨學科合作中發揮到價值。港大學生固然需要廣博的知識和能力,但他們更應在各自領域成為獨當一面的專家。無論是研究機構、企業或政府,唯有具備宏觀視野與適應力的專家,才能解決各類社會議題。




施啟正教授於港大社會科學學院第214屆學位頒授典禮擔任主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