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

考古研究新方向

港大考古學家以創新科技重塑歷史
Archaeology

科技發展一日千里,3D沉浸式技術席捲不同界別,而在亞美尼亞,考古學領域亦正在悄然展開一場革命。香港大學文學院Peter J Cobb教授與來自不同領域的學者,正開展一項突破性的研究計劃,在考古遺址利用先進科技,更仔細地保存考古發現的細節,重塑我們對歷史的認知。團隊利用3D掃描、雲端運算、航拍、混合實境(MR)與擴增實境(AR)技術,以創新數碼方法記錄考古發現,研究人員可以透過數碼形式,對考古現場反覆及深入研究,比傳統挖掘方式減少對遺址的破壞。

本身是地中海與近東考古專家的Cobb教授指出,這個項目為考古研究提供了嶄新的方向:「考古學長期被視為破壞性科學,因為在發掘過程中,難免對現場有一定的破壞。我們正嘗試取得更佳的平衡——運用先進科技,盡最大程度保存考古現場和文物的原始面貌。」

Cobb教授及其團隊透過3D掃描技術,建立仔細而精確的考古遺址數位模型。此創新方法妥善保存考古現場和文物的原始資訊之餘,亦可讓研究人員在挖掘工作結束後,毋須再赴現場,仍可反覆檢視各項細節,作進一步研究。配合MR穿戴式裝置,研究人員更可借助真實環境,將數位物件層疊設置,帶來更豐富的沉浸式體驗。

當前在亞美尼亞的田野調查乃亞拉拉平原東南考古計劃的一部分,此考古項目由港大與亞美尼亞共和國國家科學院、考古學和民族誌研究所合作進行,研究地點位於古代近東的亞美尼亞韋迪河谷,團隊集中挖掘擁有3,500年歷史的韋迪堡壘,從中了解該地區的人類生活及遷徙活動。Cobb教授指出:「此地區堪稱全球人類史的十字路口,連繫著非洲、亞洲與歐洲文明。我們在這片重要地域的研究正為歷史補上一塊關鍵的拼圖。」此考古項目所蘊含的豐富文化,與來自不同院系、不同文化背景同學的參與,可說相映成趣。同學對於有機會親訪遺址,均感到大開眼界。

修讀文學士(人文及數碼科技)二年級的許佐謙同學分享道:「透過參與此計劃,我得以深入認識亞美尼亞承載的偉大文化與歷史。當你知道自己親手發掘的文物具有重大歷史意義時,那種震撼實在難以言喻。我期待有機會能重返亞美尼亞探訪當地的朋友,繼續探索這個美麗的國家。」

港大經管學院五年級生張美昭同學則體會到田野工作的真實面貌:「在大部分時間,考古的工作其實不如電影描繪那般刺激。但目睹塵封三千多年的牆垣重見天日時,還是難掩激動,很慶幸有機會參與此次難得的學習體驗,也非常珍惜與大家建立的深厚情誼。」

此跨學科項目得到來自工程學院、建築學院和教育學院的學者及眾多學生投入參與,共同將創新技術融入考古領域,以數碼方式有系統地詳盡記錄文物及環境等資訊。來自亞美尼亞的港大博士生Hayk Azizbekyan亦正領導一個研究項目,探索在實際的考古場地運用尖端技術收集遺址的數據,作日後用途。他表示:「我們將這個項目命名為『未來願景』,因為科技讓我們能夠以嶄新的方式『觀看』過去。 」這個願景還包括讓考古學家在挖掘時佩戴AR設備,以便同時收集與記錄數據,並將虛擬3D模型原位投射至發掘現場。

隨著技術不斷進步,Cobb教授對大數據在考古學中的應用潛力感到十分振奮:「團隊正實驗以機器學習及人工智能分析數以萬計的陶瓷碎片,揭示以往鮮為人知的歷史面貌。」

團隊在亞美尼亞所進行的工作徹底改變了挖掘和記錄古代遺址的方式,為考古研究及實踐方式翻開了新篇章。透過擁抱新科技,Cobb教授與學生不僅揭開了歷史面紗,讓大家了解人類過往的點滴,更重要的是,好好記錄和保存考古數據,文明遺產才得以永續流傳。

HKU students at the field lab in the Vedi River Valley of Armenia
港大學生身處亞美尼亞韋迪河谷地區Urtsadzor村落的田野實驗室,正努力清洗陶器與其他文物,準備利用攝影與3D掃描技術為它們作數碼記錄。
Students working on object conservation in the field lab
在剛過去的盛夏,兩名港大本科生於田野實驗室從事文物修護工作,二人正協力搬運一塊來自古代容器的大型陶器碎片。

相關文章

香港大學在202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中取得卓越成果,充分展現了港大青年研究人員的才華,以及香港在推動創新科技發展方面作出的重要貢獻。
港大校長張翔教授歡迎《 行政長官2025年施政報告》提出的各項措施,策略性發揮香港創新潛能,促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進一步推動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
香港大學新任副校長(大學拓展)汪揚教授以其全球視野、豐富行政經驗及廣闊人脈,為港大發展注入新動力。
HKU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