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新任副校长(教学)施启正教授,是分子设计与合成领域的杰出学者,曾于全球多所顶尖学府执教、领导研究团队及出任管理层。作为深谙科技发展的科学家,他认为无论科技如何渗进生活每一个环节,大学的核心使命,仍是要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最佳潜能。
问:简而言之,你认为大学教育的使命为何?
答:教育可为个人带来蜕变、进而创造知识,从中明白 ‘知识’ 与 ‘信念’ 密不可分。知识源自实证积累,信念则属于哲学思辨或精神层次。大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能够独立思考、能塑造自己核心信念架构的思辨者。
问:我们对大学应有什么期望?
答:大众对于位居全球前列、历史悠久且声誉卓著的大学寄予厚望,对港大实践育人成才的使命自然也充满期许。我们吸纳香港及来自世界各地最优秀的学生,到他们毕业投身社会时必应更出类拔萃——例如能够清晰表述并捍卫良好的价值和信念,推动世界改变,创造更好的未来。
问:大学可如何培育上述优秀人才?
答:我期望港大能成为一个汇聚英才的学术庄园,同学在这个学术氛围浓厚的社群,感受到互相关怀、支持和互勉砥励。课程设计固然重要,但顶尖大学的教育精髓,还必然包括课堂演讲室以外的思想交流和人际互动。
问:你当初是如何踏上学术之路的?
答:我自小对色彩、塑料及各类物质充满好奇,渐渐朝着科学与化学领域进发。我高中时代想当药剂师,并积极为此目标作好准备,然而在过程中,发现到不少意料之外的启发和机会,引导我找到新的发展方向。我认为自己能以灵活态度适应转变而受益匪浅。因此,我总会鼓励学生或其他人,要对新的意念或转变持开放态度,时刻装备自己,以随时抓紧机遇。
问:你在新岗位希望重点推动的是什么?
答:我认为社群归属感殊为重要,说来好像很简单,根据我在欧美和中国顶尖大学的经验,优秀的大学均能好好凝聚校内成员。一个杰出的知识界社群,具 ‘一加一定必会大于二’ 的效益。
问:你对全球 ‘人工智能海啸’ 现象有什么看法?
答:以我在计算机科学的背景、并经常使用人工智能的经验,我必须指出人工智能本质上是 ‘旧技术’ 。尽管其运算效率与发展速度令人惊叹,但究其核心,人工智能仅是按照既有模式运算然后诠释结果。我们应当使用这工具,若我们仍坚信人际互动和社群的重要性,那么我们便应选择运用这些科技,去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互动。
问:从实务与伦理角度,你认为该如何把人工智能融入教育?
答:人工智能确实在许多层面上能辅助学生学习,例如提升语言能力。因此衍生的伦理议题通常不在于使用人工智能本身,而在于学生如何清楚列明使用人工智能的程度和其对成品的影响。只要明确标注作品经过人工智能辅助或润饰,负责评估的师长能够清晰检视作品原貌,自可作出合理公平的评论与评估。
自古以来,深谙上一代技术者往往能最游刃有余地掌握最新技术。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展示没有科技可依赖时的实力,同时为他们打好基础,确保同学能有效而负责任地善用新科技。
问:所以人工智能不会取代大学教育?
答:我们应当以不同角度思考人工智能及其影响。在某些领域,人工智能或许能取代部分工作或产品。但大学的目标从来不是制造产品,传统大学的真正核心在于立德树人,关心学生的个人成长——这是人工智能无法、也不应取代的价值。
问:你认为跨学科教育在大学教育中有多重要?
答:我曾参与创建港大新成立的跨学科学院——创新学院与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通识与跨学科能力是应对复杂世界的关键,但在自己学科具有深厚专业底蕴,才能在跨学科合作中发挥到价值。港大学生固然需要广博的知识和能力,但他们更应在各自领域成为独当一面的专家。无论是研究机构、企业或政府,唯有具备宏观视野与适应力的专家,才能解决各类社会议题。




施启正教授于港大社会科学学院第214届学位颁授典礼担任主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