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一日千里,3D沉浸式技术席卷不同界别,而在亚美尼亚,考古学领域亦正在悄然展开一场革命。香港大学文学院Peter J Cobb教授与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正开展一项突破性的研究计划,在考古遗址利用先进科技,更仔细地保存考古发现的细节,重塑我们对历史的认知。团队利用3D扫描、云端运算、航拍、混合实境(MR)与扩增实境(AR)技术,以创新数码方法记录考古发现,研究人员可以透过数码形式,对考古现场反覆及深入研究,比传统挖掘方式减少对遗址的破坏。
本身是地中海与近东考古专家的Cobb教授指出,这个项目为考古研究提供了崭新的方向: “考古学长期被视为破坏性科学,因为在发掘过程中,难免对现场有一定的破坏。我们正尝试取得更佳的平衡——运用先进科技,尽最大程度保存考古现场和文物的原始面貌。”
Cobb教授及其团队透过3D扫描技术,建立仔细而精确的考古遗址数位模型。此创新方法妥善保存考古现场和文物的原始资讯之余,亦可让研究人员在挖掘工作结束后,毋须再赴现场,仍可反覆检视各项细节,作进一步研究。配合MR穿戴式装置,研究人员更可借助真实环境,将数位物件层叠设置,带来更丰富的沉浸式体验。
当前在亚美尼亚的田野调查乃亚拉拉平原东南考古计划的一部分,此考古项目由港大与亚美尼亚共和国国家科学院、考古学和民族志研究所合作进行,研究地点位于古代近东的亚美尼亚韦迪河谷,团队集中挖掘拥有3,500年历史的韦迪堡垒,从中了解该地区的人类生活及迁徙活动。Cobb教授指出: “此地区堪称全球人类史的十字路口,连系着非洲、亚洲与欧洲文明。我们在这片重要地域的研究正为历史补上一块关键的拼图。” 此考古项目所蕴含的丰富文化,与来自不同院系、不同文化背景同学的参与,可说相映成趣。同学对于有机会亲访遗址,均感到大开眼界。
修读文学士(人文及数码科技)二年级的许佐谦同学分享道: “透过参与此计划,我得以深入认识亚美尼亚承载的伟大文化与历史。当你知道自己亲手发掘的文物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时,那种震撼实在难以言喻。我期待有机会能重返亚美尼亚探访当地的朋友,继续探索这个美丽的国家。”
港大经管学院五年级生张美昭同学则体会到田野工作的真实面貌: “在大部分时间,考古的工作其实不如电影描绘那般刺激。但目睹尘封三千多年的墙垣重见天日时,还是难掩激动,很庆幸有机会参与此次难得的学习体验,也非常珍惜与大家建立的深厚情谊。”
此跨学科项目得到来自工程学院、建筑学院和教育学院的学者及众多学生投入参与,共同将创新技术融入考古领域,以数码方式有系统地详尽记录文物及环境等资讯。来自亚美尼亚的港大博士生Hayk Azizbekyan亦正领导一个研究项目,探索在实际的考古场地运用尖端技术收集遗址的数据,作日后用途。他表示: “我们将这个项目命名为 ‘未来愿景’ ,因为科技让我们能够以崭新的方式 ‘观看’ 过去。” 这个愿景还包括让考古学家在挖掘时佩戴AR设备,以便同时收集与记录数据,并将虚拟3D模型原位投射至发掘现场。
随着技术不断进步,Cobb教授对大数据在考古学中的应用潜力感到十分振奋: “团队正实验以机器学习及人工智能分析数以万计的陶瓷碎片,揭示以往鲜为人知的历史面貌。”
团队在亚美尼亚所进行的工作彻底改变了挖掘和记录古代遗址的方式,为考古研究及实践方式翻开了新篇章。透过拥抱新科技,Cobb教授与学生不仅揭开了历史面纱,让大家了解人类过往的点滴,更重要的是,好好记录和保存考古数据,文明遗产才得以永续流传。